精神康复广角

海淀院区: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
昌平院区: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
银河6163线路检测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
Tel:010-82088261
Email:lykangfuzhongxin@163.com
编读往来
为啥明明睡了,却感觉一夜未眠
编辑部医生:
您好!
我姓张,今年68岁,已经退休好几年了。几十年来,我一直被一个老毛病困扰——失眠。说来也怪,老伴说我晚上睡着了还打呼噜,可我自己感觉,整夜就跟没合眼一样,脑子一直在转,迷迷糊糊的,根本没有“睡着”的感觉。因为这个毛病,我白天总是头昏脑涨,没精神,干什么都提不起劲,有时候看看电视就打盹,但真到了晚上躺在床上,又清醒得不得了。盯着闹钟越想让自己赶紧睡,心里就越着急,心跳都加快了,结果反而更睡不着。我也试过吃安眠药,但总觉得是药三分毒,不敢长期吃,怕上瘾,也怕对身体不好。我身边的同龄人好像也有类似问题,大家都说“人老了,觉就少了”。我想请教一下医生,我这种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?真的是年纪大了就没法睡好觉了吗?有没有什么不依赖药物的好办法,能让我踏踏实实地睡一觉,哪怕只是感觉上睡好了也行。
盼望您的回复,非常感谢!
老张
老张:
您好!
非常感谢您的来信。您所描述的“明明睡了,却感觉一夜未眠”的困扰,我们非常理解。这在许多中老年朋友中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,在医学上,我们常常称之为“主观性失眠”或“睡眠感知障碍”。首先请您放心,这并不完全是“年纪大了没办法”的问题,更不是您的“意志力”不行。好消息是,通过科学的方法调整生活习惯和认知,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得到显著改善的。以下几点建议,希望能帮助到您:
一、正确认识您的睡眠:打破“没睡好”的魔咒
主观性失眠的核心问题,不是您完全没睡,而是您的大脑对睡眠状态的“感知”出了偏差。您可能确实进入了浅睡眠,甚至有部分深睡眠(所以老伴能听到呼噜声),但因为大脑在睡眠期间过度警觉、焦虑,导致您醒来后感觉“一夜无眠”。请首先明白:您的身体其实得到了休息,只是“感觉”不好。接受这一点,是减轻焦虑的第一步。
二、把床还给睡眠:不做“努力睡觉”的无用功
当您为睡眠感到焦虑时,床就从一个休息的地方变成了“战场”。我们必须打破这个恶性循环。
l “30分钟原则”:如果您躺在床超过20-30分钟仍然毫无睡意,不要在床上辗转反侧。请果断起床,离开卧室,去客厅做一些温和、放松的事情,比如听一段舒缓的音乐、看几页内容平淡的纸质书(避免看手机或电视)。直到感觉困意来袭,再回到床上。
l 床只用于两件事:睡眠和夫妻生活。不要在床上看电视、玩手机、思考烦心事。要让您的大脑建立一个“床=睡觉”的强烈连接。
三、重建规律的生物钟:身体喜欢有规律的生活
对于退休后的生活,规律作息尤其重要。
l 定时起床是关键:无论前一晚睡得如何,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起床(误差不超过半小时),包括周末。这是校准生物钟最有效的方法。
l 谨慎午睡或尽量不午睡:如果您白天非常困倦,可以进行一次不超过30分钟的短时午睡,且最好在下午3点前完成。过长或过晚的午睡会严重影响夜间睡眠。
l 拥抱晨光:早晨起床后,拉开窗帘,在窗边待一会儿或进行晨间散步。接触自然光照,能有效帮助身体调整“睡眠-觉醒”节律。
四、关注白天的活动,而非晚上的睡眠
把注意力从“晚上怎么睡好”转移到“白天怎么过好”。
l 适度锻炼:白天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,如散步、打太极、做操等,非常有益于睡眠。但请避免在睡前2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。
l 充实生活:培养一些兴趣爱好,如养花、书法、下棋、与朋友聊天等。充实愉快的白天生活,能自然而然地带来身心的疲惫感,有助于夜间入眠。
l 注意饮食:晚餐不宜过饱,睡前避免饮用咖啡、浓茶和酒精。酒精看似助眠,但会破坏后半夜的睡眠结构,导致早醒和睡眠变浅。
五、学会与“不完美”的睡眠和平共处
请接纳一个事实,随着年龄增长,睡眠结构发生变化(深睡眠减少,易醒次数增多)是正常的生理现象。我们追求的目标不是像年轻人一样“一觉睡到大天亮”,而是“获得有恢复感的睡眠”,即白天精力足够应付生活即可。
l 别再看闹钟:半夜醒来,千万不要看时间。看钟只会增加您的焦虑,“天啊,才2点,我还有好几个小时要熬!”这种想法是睡眠的杀手。
l 放下执念:放弃“必须睡够8小时”的执念。睡眠质量远比时长重要。告诉自己:“我只是在床上休息,休息本身也对身体有益。”这种放松的心态,反而更容易迎来睡意。
睡眠的改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关键在于“顺其自然”,而非“强求硬拽”。如果通过以上调整,您的情况仍未改善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,可以考虑到专业医院的“睡眠门诊”或“睡眠医学科”进行专业评估,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合理的使用助眠药物并不会导致成瘾。
愿您能早日摆脱失眠的困扰,夜夜安然,日日神清!
王忠 医生
本文由姜思思编辑校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