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健康科普 >编读往来

精神康复广角

银河6163线路检测

海淀院区: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

昌平院区: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

010-62723860  / 82801936

h6yuanban@126.com

海淀院区: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

昌平院区: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

银河6163线路检测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

Tel:010-82088261

Email:lykangfuzhongxin@163.com

编读往来

一位护士的躯体化焦虑与心灵土壤的重建

来源: 作者:
浏览次数:

医生您好:

我是一名32岁的护士,独自在北京工作。近三个月来,我被反复发作的反流性食管炎困扰,逐渐陷入巨大的焦虑——总担心疾病无法好转,甚至癌变。每次吃饭都感觉食物卡在食管,疲惫不堪,食欲锐减,体重下降,睡眠浅易早醒,甚至无法正常上班。

目前服用帕罗西汀和苯二氮卓类药物控制焦虑,但症状改善有限。更让我困惑的是,除了药物,我还能做些什么?工作缺乏价值感,身边没有亲近的朋友,生活像一潭死水。那些挥之不去的身体不适,是否与心理状态有关?期待您的专业指导。

焦虑的王女士

王女士您好!

感谢您的坦诚来信。您描述的“疑病焦虑”与躯体不适反复交织的状态,在高压职业人群中并不少见。当身体反复发出警报,而医学检查又未发现严重器质性问题时,我们需关注一个概念:躯体化症状——即心理压力通过身体症状表达的现象。

一、为何身体成了情绪的“代言人”?

临床观察发现,长期慢性压力可改变神经内分泌系统,导致胃肠功能紊乱、疼痛阈值降低等生理变化。您作为医护人员,职业本身的高强度、高责任属性,叠加独居缺乏支持系统的现实,如同持续向“压力水桶”(见下图)中注水。若缺乏健康宣泄渠道(桶底的出水孔),情绪压力很容易转化为食管灼烧感、吞咽不畅等躯体信号——这是心灵发出的“求救警报”。

微信截图_20250916163517.png

 

二、药物之外:重建滋养心灵的“生态系统”

您已意识到药物并不是唯一帮助自己的方法,这至关重要。就像治疗反流需修复胃黏膜屏障,心理康复也需修复生活的支持屏障。我建议您尝试绘制“心理资源生态图”(如下图),以视觉化方式梳理生命中的支持力量:

微信截图_20250916163550.png

微信截图_20250916163605.png

 

图一:目前状态;图二:未来努力调整状态(示例)

在您的描述中,当前生态图可能近乎空白。让我们从三层面逐步重建:

1. 根基层:激活身体自愈力

1) 运动处方:每日30分钟快走或瑜伽,研究证实运动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,刺激多巴胺、去甲肾上腺素、5-羟色胺的释放,具有缓解压力、改善情绪的作用。

2) 睡眠卫生:固定就寝时间,睡前1小时停用电子设备,可以喝一杯温奶,或用热水泡泡脚。

3) 胃肠-心理轴调节:记录饮食与情绪反应,规避辛辣、咖啡因等刺激物,餐后静坐深呼吸10分钟。

2. 支持层:编织社会联结网

1) 职业价值再发现:每天记录1件帮助到患者的小事(如一句安慰、一次精准操作)。

2) 建立“微社交”:加入徒步社团,或每周与同事约一次午餐——人际关系如同心理免疫蛋白。

3) 重联亲情网:设定每周与母亲/姐姐的视频日,主动分享工作见闻而非仅谈论病情。

3. 成长层:种植希望感

1) 发展“心流”爱好:烘焙、养绿植等可触可感的活动,能快速重建掌控感。

2) 设定微目标:如“本周尝试新菜谱”,完成时的成就感是焦虑溶解剂。

3) 书写情绪日志:当担忧癌变时,写下:“此刻我在害怕______,但医学证据显示______。”

三、特别行动:打破职业耗竭循环

医护工作者常陷入“关怀他人却忽视自己”的陷阱。请实践:

1) 设置心理下班仪式:脱工作服后深呼吸三次,默念“我的健康同样重要”。

2) 利用机构资源:咨询医院心理辅导室,许多医院为员工提供免费短程咨询。

3) 重新定义价值:您治愈患者,也需允许自己“被治愈”——接受帮助是勇者的自爱。

药物如驱虫剂,可暂缓症状;但唯有培育丰沃的生活土壤,心灵之树才能抽枝展叶,无惧风雨。

您已迈出关键一步——觉察到需要改变。请相信,当身体与心灵的生态系统重建平衡,反流症状自会如潮水退去。必要时可以进行短期认知行为治疗(CBT),与药物协同发挥作用。

程嘉 医生

 本文由姜思思编辑校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