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健康科普 >心理加油站

精神康复广角

银河6163线路检测

海淀院区: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

昌平院区: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

010-62723860  / 82801936

h6yuanban@126.com

海淀院区: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

昌平院区: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

银河6163线路检测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

Tel:010-82088261

Email:lykangfuzhongxin@163.com

心理加油站

个案会谈中,如何帮助青少年家庭合理使用手机

来源: 作者:于玲
浏览次数:

手机,这个小小的方寸之物,如今却成了无数家庭的“风暴中心”。在个案会谈中,每当谈起青少年手机使用问题,家长们的态度往往呈现出两极分化——有的家长手机为洪水猛兽,恨不得彻底隔孩子与手机的接触;有的则认为堵不如疏”,认为限制只会激发孩子的渴望导致孩子对手机爱不释手,所以,索性放任自由;还有的家长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,试图用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。然而,无论采取哪种方式,似乎都难以真正解决问题。那么,在个案会谈中,我们如何协助家庭建立更有效、更可持续的手机使用策略呢?

一、手机之争:家庭的权力博弈

在多数家庭中,手机问题从来不只是“用不用”的技术问题,而是“谁说了算”的权力问题。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则使用手机,而青少年则渴望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。于是,手机成了家庭权力争夺的象征。家长越是严格控制,孩子越是想方设法逃避监管;家长越是唠叨,孩子越是充耳不闻。最终,原本的“管理”变成了“对抗”,家庭氛围也因此变得紧张。

14岁的小A是一名初二学生,平时住校,周末回家。她的母亲发现,每次小A回家,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,刷短视频、聊天、打游戏,作业一拖再拖,睡觉也因为玩手机熬夜到凌晨一两点。母亲尝试过劝说、警告,甚至威胁要没收手机,但效果甚微。“我一说她,她就烦躁,要么敷衍几句,要么直接关门不理我。”母亲无奈地说,“有时候我恨不得把手机摔

然而,当个案管理员单独和小A交谈时,却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。“我知道玩手机耽误学习,但就是控制不住。”小A低着头说,“周末回家,感觉终于能放松了,一刷就停不下来。可每次玩久了,我又会特别自责。”

二、理解“玩手机”背后的需求

对于青少年来说,手机远不止是一个娱乐工具,它承载着多重心理功能,满足他们在成长阶段的重要需求:

1.社交需求:手机是青少年与朋友保持联系的重要工具,尤其是在住校的情况下,周末回家后的社交互动几乎全部依赖手机。

2.压力释放:面对繁重的学业和高强度的考试压力,手机成了他们情绪的短暂的“避风港”,刷短视频、打游戏等行为,虽看似浪费时间,却是他们短暂逃离现实、缓解情绪的重要方式

3.自主权争夺:青春期本就是追求独立和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。对他们来说,手机的使用不仅关乎日常生活,更是“我能不能自己做决定的权力象征

如果家长只看到“玩手机影响学习”,而忽略了背后的心理需求,那么再多的管控手段都可能引发更强烈的对抗和疏离。唯有真正理解孩子“为什么离不开手机”,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才可能开启新的可能。

三、如何通过个案会谈促成家庭和解

在个案会谈中,单纯的说教或强制规定往往收效甚微。真正有效的方式,是促使家长和孩子坐下来,进行平等协商,共同寻找解决方案。

1.改变家长的认知

1)相信孩子也想变好,只是遇到了困难

许多家长认为孩子“贪玩”“不懂事”,但事实上,像小A这样的孩子,内心也充满矛盾——他们知道沉迷手机不好,但暂时找不到更好的调节方式。我们需要帮助家长意识到,孩子不是“敌人”,而是“遇到困难的队友”。

2)手机不是“毒品”,而是“工具”

手机本身并无好坏,关键在于如何使用。与其全面禁止,不如帮助孩子学会管理。比如,小A提到,手机是她获取信息、和同学交流的重要渠道,完全禁止反而会让她在社交中处于不利的位置

3)环境支持考验自律更重要

期待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完全靠自律管理手机,是不现实的。与其考验孩子的意志力,不如优化家庭环境。比如,家长是否也经常刷手机?家里是否有“无手机时段”?在这些细节中,父母的榜样力量和环境结构往往比说教更有成效。

2. 协商制定可执行的规则,而非追求“完美方案”

在个案会谈中,经过协商,小A和母亲共同制定了以下使用规则

1) 时间管理:周五晚上8点后可以自由使用手机,但周六必须完成作业后才能拿回手机。

2) 睡眠保护:周五和周六晚上10点后,全家人的手机统一放在客厅充电,不带入卧室。

3) 弹性空间:允许偶尔的例外(如周末有特殊活动),但需要提前沟通。

这些规则并非“一刀切”,而是在保障学习和睡眠的基础上,保留了一定的自主弹性,正因如此,更容易被双方接受和执行。

3.减少道德批判,聚焦问题解决

很多家庭在手机问题上陷入“指责循环”孩子一旦违约,家长如果“你说话不算话”辜负了我对你的信任……这样孩子自责,反而更想逃避,继续用手机麻痹自己。在个案服务中,我们要传递这样的信息:

对青少年:合理使用手机是正常的,偶尔失控不等于失败,也无需因此陷入内疚。

对家长:规则的违约是调整的机会,而非信任的崩塌,更重要的是维护沟通的通道,而非强化控制的姿态。

手机问题,本质上是一个家庭如何沟通、如何建立信任的问题。与其把手机当作“敌人”,不如把它视为一个机会——让家长和孩子学习协商、权衡自由与责任、建立健康的互动模式。真正的目标,不是让孩子“完全不用手机”,而是帮助他们学会“如何与手机共处,如何在数字时代中自我管理

当然,这条路或许不会一帆风顺,但只要家长愿意放下“控制者”的角色,转而成为“支持者”,那么,原本的对立,也许会逐渐转化为彼此理解和成长的力量。

 

本文由廖金敏编辑校对。